对慈禧的这一选择,该怎样评价呢?
实事求是地说,慈禧做得过分了。在清朝的历史上,对皇后的选择大多并不是出于皇帝个人感情的取舍,为了国家的利益,皇帝往往要做出牺牲。比如,清朝皇后中蒙古女子不少,因此跟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保证了国家北部边疆的稳定。然而,此次光绪帝虽然做出了牺牲,但并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是为了慈禧太后及其家族的私利。
慈禧太后出身于破落的官僚家庭,祖辈都在官场上度过,但都没有担任过显赫的官职。比较而言,父亲做过四品道员,算是最大的官儿了。早在慈禧年幼的时候,爷爷因户部银库的亏空案被投进刑部大牢,因此几乎倾家荡产。咸丰二年她被皇帝选为贵人的时候,也是她的家族处于最低谷的时候。
谁能想到,十年后时来运转,咸丰帝驾崩,儿子继承皇位,慈禧母以子贵,升为太后,并以垂帘听政的方式执掌国家政权。按说破落的娘家必将重振门楣,但事实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关键是她那两个兄弟较着劲儿地一个比一个不争气,抽大烟、玩鸽子、斗蛐蛐,靠着姐姐吃软饭。一见到这两个败家子,慈禧的气就不打一处来,轻则不理不睬,重则一顿臭骂。
当然,骂归骂,还不能撒手不管。哥哥死在光绪初年,遗属生活困难,慈禧每月给哥哥家里大人四两白银、小孩二两白银的生活费,维持勉强糊口的生活状态。比较而言,弟弟桂祥境况稍好些,挂名副都统的闲差,有职无权,虽然也不争气,但一口气儿生了一串儿闺女。慈禧把这些侄女陆续指婚给王公做福晋,弟弟因此跟皇族攀亲,虽说是吃软饭,但毕竟是靠女儿、女婿养活,比直接靠姐姐接济硬气些。这回慈禧把他的女儿选为皇后,桂祥因此成了不折不扣的皇亲国戚,从此脱胎换骨、扬眉吐气了,慈禧也跟着脸上有光。
论桂祥如何着急上火,就在大婚典礼纷纷扰扰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的时候,一件令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为之胆寒色变的事情发生了。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距大婚典礼还有四十多天的一个深夜,慈禧太后在睡梦中被叫醒,太监报告:太和门失火了,宫外有数千人前来救火,请示是否开门放人。慈禧一时乱了方寸,不过听到太监宫女大呼小叫,看着窗外火光冲天,慈禧很快回过神儿来,做出了开门放人的决定。
太和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之一。在清朝的时候,紫禁城的正门从南边数分别是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进了太和门就是太和殿了。有资格走正门的人有三类:皇帝、皇后、状元。晚清的皇帝很少出宫,若非重大场合,即使出宫也未必走正门,皇后迎娶进门的时候经过一次,百年之后抬出去再经过一次,状元三年一科,所以,这些门平时不开。其他人只能走紫禁城的东门东华门、西门西华门,或者北门神武门。
太和门虽然一般不开,但太和门东西各有一个小门,东边的叫昭德门,西边的叫贞度门。尤其是贞度门,平时有些人进进出出,为此,设有值班看守人员。然而事情就坏在这些人身上了,据事后查明,在贞度门值班的是两位年老的护军,熬到半夜,哈欠连连,按制度规定,值班人员不许熄灯,所以他俩把灯笼挂在柱子上就去睡觉了。结果,蜡烛烤燃了柱子,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无法扑救了。
由于慈禧下令打开了宫门,王公大臣率领七千多官军得以进宫救火,然而,众人依然束手无策。现场北风呼啸,烈焰冲天,大火已经蔓延到了太和门。这座宫门是楠木结构,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高度相当于四五层楼,现在成了一座“火焰山”,根本无法接近。而且救火者最大的难题是没有水源,虽然太和门前有一条叫“内金水河”的景观河,但砸开一尺厚的冰层,水深只有几寸,根本无法利用。无奈,大家决定拆毁附近的建筑,隔断火路。但这些明朝留下来的建筑物坚固无比,尽管刀锯齐下,却岿然不动。最后召来木匠,在大梁上拴上绳子,几百个身强力壮的士兵喊着号子,忙活了两个小时,才把房梁拉倒,还付出了几十人负伤的代价。
这场大火烧了两天才熄灭,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太和门以及附属的贞度门、昭德门和东西朝房化为灰烬,损失惨重。慈禧惊魂未定,光绪帝惶惶不可终日。一则宫殿失火有损皇家的颜面;二则这是个不吉利的预兆,按迷信的说法,可能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告。慈禧近年大兴土木,在光绪帝已经成年的情况下依然揽权不放,朝野舆论颇多不满,若有人借这场大火说三道四,慈禧将十分被动;更严重的是光绪帝的大婚典礼迫在眉睫,而太和门又是皇后进宫的必经之地,现在却成了一片废墟,真是个火烧眉毛的难题。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