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曾卷入甲午战争(2)

时间:2014-08-11 08:30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任草草 点击: 载入中...


  在冰天雪地的突围中,日军紧咬不放。在距离牛庄30里的一处残破村庄,天已昏黑,作为后卫部队的李光久命令数百湘军驻扎此处,宣布将与追击的日军猛战一场。


  有士兵问:我们仅数百人,伤亡极大,还能够与优势追击日军作战否?


  李光久称:在此村庄,敌人不知我们虚实。如果不战,我们肯定最后将全部被擒获,如果在路上击退敌军,彼必不敢追击。李光久在坍塌残破的村庄中,列帜等待,并做好战斗准备。


  果然,李光久在此村庄趁夜击毙日军数百人,日军稍退,不再追赶。


  而牛庄的战斗在当天夜晚仍在进行,未能在牛庄突围的湘军仍然在进行最艰苦坚决的巷战。日军记者记述:“残兵还未完全剿灭,天已薄冥,因停止炮击,执枪上刺刀,挨户搜查,杀人无数”.


  日军后来统计,仅牛庄之中即发现尸体2100余具,但其中三分之一为无辜牛庄村民。


  日军评述湘军的牛庄之战称:“其能久与日本交锋者,武威军也。奋死决战,以弱势兵力死守一昼夜,实清军所罕睹者也”.


  其实,湘军旧部在牛庄苦战、感到极度疲惫难熬且最终战败的那一天,北京紫禁城内,光绪皇帝单独召见了李鸿章。李鸿章从光绪帝处领奉到全权敕书,文曰:“特授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一等肃毅侯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国所派全权代表会同商议,便宜行事,订立和约条款,予以署名画押之全权。”


  也就是说,一切抵抗战斗,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对日和谈,已进入“正在进行时”.


 

 

“学者”领兵,徒好空言,令光绪皇帝也感到厌恶

 


  其实,早在湘军出征到山海关前,甲午战败,已成不可挽回之势。


  1894年7月25日,日本舰队挑起战端,在朝鲜丰岛海域突袭中国北洋水师。9月16日,日军占领平壤,朝鲜境内淮军仓皇内撤到鸭绿江西岸。平壤陷落第二天,甲午战争最重要主力海战,即大东沟海战爆发,经过5个小时的激战,中国海军惨败:北洋水师“扬威”、“超勇”、“定远”三舰被击沉;邓世昌驾“致远”号主舰,欲撞击日舰“吉野”号未果,因船体倾斜锅炉爆炸,“致远”号沉没(旧说,“致远”号为日舰鱼雷击沉)。大东沟海战,实际已预告甲午战争清廷的失败。日军自此控制东亚制海权,日舰可自由巡弋朝鲜及中国海域,深入辽东、威胁北京。李鸿章在此时声称,清廷可与日方先停战,再议朝鲜善后,拒绝赔偿兵费。


  日军因屡战屡胜,决定再给予清廷以最重打击,多占土地,获取和谈最大利益化,甚至还野心勃勃想攻进山海关,在北京城下达成城下之盟。


  继大东沟海战后,日军即开始对辽东半岛进行续攻。


  日军西渡鸭绿江,淮军和满洲军望风溃逃,鸭绿江防线全部崩溃。随后,辽东重要战略城市旅顺、大连、金州和海城均告失陷。与此同时,日军开始进攻北洋舰队的另一根据地山东半岛威海卫,并于1895年1月登陆荣成湾。


  在甲午战争陆海各役均告大势已去之时,1895年1月14日,慈禧太后才发布懿旨,命令移往关内之军,迅赴前敌,命湖南巡抚吴大澂带所部及魏光焘等军出关作战。显然,在大势已定之后,湘军出战,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作用十分有限。


  吴大澂本是一个文人,初到“无湘不成军”的湖南任巡抚后,他曾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施放洋枪,并能命中百步之外的靶子。吴大澂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是“虽古今名将不如也”的人物。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吴大澂主动请缨要求率湘军子弟北上抗日。慈禧太后令其出关,被撩发的吴大澂,立马写下了一篇出征檄文。


  声称:“本大臣奉命统率湘军五十余营,训练三月之久,现由山海关拔队东征。正二两月中,必与日本兵决一胜负”,并自诩:“本大臣讲求枪炮,素有准头”,“所练兵勇,均以精枪快炮为前队”,“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能进不能退,能胜不能败。湘军子弟,忠义奋发,合数万人为一心。日本以久顿之兵,师老而劳,岂能当此生力军乎?”更狂妄的是,吴大澂号称,他要在“两军交战之时,凡尔等日本兵官逃生无路,但见本大臣所设投诚免死牌,即交出枪刀,跪伏牌下,本大臣专派仁慈廉干人员收尔等入营,一日两餐,与中国人民一律看待,亦不派做苦工,事平之后,即遣轮船送尔归国”.


  其实,吴大澂及魏光焘亲率湘军与日军正式交火接触的时间较晚,在1895年2月16日第三次辽东海城反击战中,湘军正式开始露面。此前,山东半岛威海卫早已沦入日军之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被迫服毒自杀。丁死去两天后,即1895年2月14日,北洋水师洋员假借丁汝昌名义向日军投降,威海卫内李鸿章苦心经的北洋水师幸存的舰只全部为日军掠夺。清廷只有乞和一条路,吴大澂可谓不通时务。


  而湘军实战的情况也不乐观,血战牛庄,负责救援的湘军将领李光久最后仅携数骑逃出,吴大澂羞愧且愤激,欲拔剑自杀,自认:“余实不能军,当自请严议。”光绪帝谕称:“湘军初次接仗,辄即败退,吴大澂身为统帅,徒托空言,临敌疏于调度,致损军威。姑从宽交部议处,以示薄惩。”


  此后,3月9日,日军发动甲午战争中最大一场陆战,即田庄台之战,日军投入总兵力达4万余人、火炮91门。此战湘军似未参与。当时为保证锦州的安全,吴大澂早已将湘军调防到离田庄台较远的辽阳驿、广宁驿及义州等地。朝廷认为吴大澂“兵力并不少,不应在远处株守”,吴大澂回复道,他将“严饬将领只准前进,不准退扎”.光绪皇帝谕旨称:“吴大澂向来语多夸大,一似杀贼致果,乃自牛庄溃败,则先远避。何得仍以不准退扎等词,空谋取方敷衍。着吴大澂接奉此旨,着即统率所部移扎锦州,严密防守。”显然,光绪帝对于徒托空言的吴大澂不但不耐烦,且极其反感。


  3月17日,湘军统帅吴大澂被清廷撤去帮办军务之职,来京听候部议,所部湘军各营由湘军名将魏光焘暂行统带。


  吴大澂是江苏人,与当时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为同乡,因乡谊,翁同龢替吴大澂竭力周旋,吴大澂此后即仍回湖南巡抚任上,只是他回到湖南省城长沙后,有湘人作对联讽刺他:“一去本无奇,多少头颅抛塞北;再来真不值,有何面目见江东。”


  不久,吴大澂被朝廷借故开缺。老年的吴大澂回到江苏吴县老家,卖字画及自己收藏的古董谋生,生活窘迫潦倒,从此再不谈兵。


  被过高赞誉的湘军,在甲午战争的后续陆战中无功而归,湖南以救亡变法为己任的士风民气迅速激昂,加之不久后,具有变法思想的陈宝箴抚湘,维新变法在湖南得到积极推行,湖南遂由过去的封闭保守,“一变而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同时也是维新派与守旧派斗争最激烈的省份。在维新变法的历史的潮流中,继曾国藩、左宗棠之后,湖南涌出了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第二波优秀人才群体。在变法中,甲午战败中没有被打倒的湖南,反而获得内在变革的动力,仍然是全国最重要且最引人注目的省份。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甲午战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
  • 李鸿章外甥甲午战争中不屈殉国
  • 甲午战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
  • 日本为何出钱培养清朝留学生
  • 李鸿章外甥甲午战争中不屈殉国
  • 日本曾在北京建“甲午碑”纪念甲午战争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