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都太守李翕功德记

时间:2013-05-16 07:11来源:《陇上珍藏》 作者:卢冬 点击: 载入中...



  在甘肃成县县城西面15公里的抛沙镇东营村丰泉峡(古名鱼窍峡)中,有一个黄龙潭,相传曾有黄龙从潭底飞出。在黄龙潭南侧的天井山半山崖上,有两处汉代摩崖石刻,相距只有1公里左右。一处是刻于东汉建宁四年


  (公元171年)的武都太守李翕功德记;另一处是刻于东汉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的武都太守耿勋的功德记,都是我国早期珍贵的石刻文物遗迹。因为耿勋功德记的刻文多已剥蚀,难以辨识,故本文只介绍《李翕功德记》。


  《李翕功德记》摩崖石刻宽340厘米,高220厘米,中间上方有篆刻四字"惠安西表".正文阴刻隶书20行,行20字,共计有。385字,每字约10厘米见方。因为很多人难于看到全文;有的书刊摘引的一些文句也错、漏颇多,为了便于读者和研究说明,先把流萤、张树华二先生提供的经过他们辛勤校勘的正文抄录如下,断句标点多遵流萤先生录文,但稍有改动。


  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天姿明敏,敦诗悦礼,膺禄美厚,继世郎吏。幼而宿卫。弱冠典城,有阿郑之化,是以三剖符守,致黄龙、嘉禾、木连、甘露之瑞。动顺经古,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朝中惟静,威仪抑抑。督邮部职,不出府门,政约令行,强不暴寡,知不诈愚。属县趋教,无对会之事,徼外来庭,面缚二千余人。


  年谷屡登,仓庾惟亿。百姓有蓄,粟麦五钱。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缘崖俾阁,两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测之溪,陋窄促迫,才容车骑,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颠覆陨坠之害,过者创楚,惴惴其傈。君践其险,若涉渊水,叹日:  "《诗》所谓'如集于木,如临于谷',斯其殆哉!困其事,则为设备。今不图之,为患无已。"敕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审,因常徭道徒,钻烧破析,刻舀崔嵬,减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土石,坚固广大,可以夜涉,四方无雍,行人欢诵,民歌德惠,穆如清风。乃刊斯石日:


  赫赫明后,柔嘉惟则。克长克君,牧守三国。三国清平,咏歌懿德。瑞降丰稔,民以货殖。


  威恩并隆,远人宾服。钻山浚读,路以安直。继禹之迹,亦世赖福。建宁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造。时府。


  正文的左侧中部是参与修路的官吏姓名籍贯,计12人,12行142字(紧接正文末行最后二字):丞、右扶风陈仓吕国,字文宝。门下掾下辨李雯,字子行,故从事。议曹掾、下辨李曼,字仲齐,故从事。主簿、下辨李遂,字子华,故从事。主簿、上禄石祥,字元祺。五官掾、上禄张亢,字惠叔,故从事。功曹、下辨姜纳,字元嗣,故从事。尉曹史、武都王尼,字孔光。衡官有秩、下辨李瑾,字玮甫。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下辨道长、广汉计邡任诗,字幼起。下辨丞、安定朝那皇甫彦,字子才。


  正文的右侧刻有"五瑞图",每图附有名称:  "黄龙"、  "白鹿"、  "木连理"、  "嘉禾"、"甘露降"和"承露人".并另有两行刻文:  "君昔在渑池,修崤嵌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


  因为这次摩崖石刻是刻在凹进去几尺深的石龛中,又下距峡谷底部10多米,形成牢固的自然保护网,不易被自然力和人力所破坏,所以经历1800多年,迄今保存完好,幸甚。它对于研究甘肃的历史,中国的书画艺术;开发旅游资源,都有重要的价值。


  武都郡,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年11 1年)设置的,治所原在今武都县,东汉时移治下辨,即今成县西,有利于成县的开发。


  从石刻铭文可知,成县城西面的鱼窍峡,原来…路狭小,两侧崖险峻,溪谷深不可测,不仅不便通行,而且颇有危险。公元170年前后,李翕出任武都郡太守,为了军事上或交通上的需要,亲临峡谷考察,命人开平整加固,使其成为坦途,对于发展成县的经济,便利成县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加强与外界的联系,都颇有益处。这在多地区尤其如此,因此深受成县人民的欢迎和拥戴。


  从参加修路官吏籍贯看,成县有各方面的人才,特别是书写摩崖石刻文字的仇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书法艺术珍品。


  李翕是汉阳阿阳人,即今甘肃静宁人(一说清水人),对他的生平事迹,史籍缺乏记载,所以摩崖石刻就显得十分重要。看来此君一贯重视修路。来成县之前,在河南渑池时,曾修"崤嵌之道",即崤…(又名"嵌盔山")东侧东崤长坂的险峻山路。在成县时,修成县建鱼窍峡道路。而在陕西略阳西北置I_]村南五里白崖发现的"析里桥郝阁颂",说的是在略阳西的嘉陵江边的道路,水溢则难以通行,建宁五年(公元172年。一说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李翕命凿石架木修建阁道(即栈道),便于交通运输之事。当时略阳属武都郡,郦阁道也是在李翕任武都郡守任内所做


  的又一件功德好事。此外,  "惠安西表"还说到他的许多好的品德和政绩,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看来是一个忠于职守的清官,现在看来,也是非常难得的。但其历史也有一个污点,那就是在镇压氐羌民族反抗汉族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的起义斗争中,他犯有"多杀降羌"的罪行,并可能因此而被皇甫规参奏,被杀或被罢官。《后汉书》的这条材料说的是"属国都尉李翕",是否就是当过武都太守的李翕呢?本来我们有些怀疑。但属国都尉李翕被杀或被罢官的时间是熹平四年,即公元175年,与李翕任武都太守的时间非常接近,属国都


  尉是汉武帝开边时开始设置的,目的是在边郡地区安置归降的少数民族部族部落的,对于加强新开辟地区的管理,利于各民族间的交流、发展和国家的统一,颇为重要,所以属国都尉与郡太守的级别、职守基本上相同;特别是"惠安西表"说到李翕"徼外来庭,面缚二千余人",与史籍记载的"多杀降羌"之罪基本上相符。鉴于上述三点,可以基本上认定,这个"属国尉李翕",就是石刻的"武都太守李翕".鉴于当时甘肃地区的属国只-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和酒泉属国三处;而"惠安西表"所说的李翕"面缚二千余人"是在修建鱼窍峡


  道之前叙述的,颂文中又说他"牧守三国",我们现在只知他为武都郡牧守,其他两任牧守应在任武都郡守之前;特别是,东汉时羌人三次大起义(公元107~167年),最后被镇压是在公元167年,在李翕任武都太守之前,所以我们认为,李翕来武都任职之前,曾在张掖或酒泉三属国任属国都尉,犯有"多杀降羌"之罪,175年才被揭发追究判罪。综上所述,对李翕的生平可以理出基本脉络--幼时人宫为宿卫,长大后先后在河南省、甘肃的河西、陇南等地任县、郡令、守,175年被杀或被罢官。总之,对李翕的为人和政绩应一分为二正确对待。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23)
95.8%
踩一下
(1)
4.2%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