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前飘动的红领巾是孩子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但是日前西安市某小学那些老师眼中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却被迫戴上“绿领巾”。这种所谓的教育“创意”被学校解释为“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但家长和学生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歧视和伤害:家长们尴尬,而孩子一出校门就赶紧摘下“绿领巾”装进书包里。
红领巾是什么?它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说:“它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每个队员都应该佩戴它和爱护它。”佩戴红领巾是严肃而庄严的事情,用“绿领巾”作为后进学生的标志,既不符合《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又给孩子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它非但达不到激励上进的效果,反而严重灼伤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实际上,“绿领巾”是变相给学生分类、排队。在素质教育实施并不断取得成效的今天,“绿领巾”事件值得高度警惕,应坚决抵制。
古人都明白“有教无类”的道理,不论贫富、智愚,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获得提升。但在少数学校、少数教师那里,功利主义已经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它时不时以各种面孔出现,诸如“五道杠”、测智商、按成绩排座之类把学生划分三六九等的做法,像鞭子一样抽打和伤害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童年的噩梦。殊不知,基础教育不是竞技比赛,可以立马分出个一二三,可以忽略甚至放弃那些无法适应“竞技”标准的孩子。狭隘的人才观念和急功近利的教育观早已被时代摒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目标在哪里?要把目光放在学生幸福成长和国家发展的视野中去审视教师责任,从而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
当然,我们也不必把指责和愤怒都指向教师,很显然,引导或者逼着教师耍“小聪明”,根子出在评价机制上。换句话说,社会上某些浮躁的功利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并“绑架”了某些学校和教师。这让他们变得头脑简单,以灼伤学生心灵的方式,换取升学率,换得个人和学校的“荣誉”。我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是什么力量裹挟着社会、家庭、学校挤向一个窄胡同?又是什么力量让大家形成了挤压孩子的合力?
虽然佩戴“绿领巾”的做法被紧急叫停了,但对教育者而言,这是一次沉重的教训。教育需要创新,但所有的教育都不是一次可逆的实验。毕竟,对孩子的伤害不会随着“绿领巾”的回收被抚平。现在,重要的是如何用爱来抚慰那些幼小的心灵。
仅仅收回“绿领巾”和向家长乃至社会解释是不够的。学校需要反思自己的所谓“教学创新”、办学的理念乃至法律观念等,并组织教师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诚恳地寻找补救的方式。
教育是一种爱的相遇,进入怎样的学校和遇到什么样的教师,对孩子来说是偶然的。我们不期望人人遇到完美教师,但期待着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正的对待,都能够有一个开心的童年时光。我们也期待,各级学校、教师都能按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真正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