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怎样架起民办高校立交桥

时间:2011-12-31 11:41来源:未知 作者:冀晋存 点击: 载入中...

西安怎样架起民办高校立交桥


 纵观华夏民办大学,凡普通高校林立之处,皆呈现出民办大学的勃勃生机。其外部与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渐成三足鼎立之势,内部也已由京城一花独秀,形成以西安为龙头、北京、江浙和沿海地区竞相繁荣的多极化发展态势。民办高等教育的硅谷正向西安转移。
 秦始皇兵马俑所在地的13朝古都西安,现在被誉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硅谷”。教育部门评选出的全国10所万人以上规模的著名民办高校,西安竟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中国青年报社评选的“全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20强”,就有6所是西安的民办大学,依然占三分天下,而这6所民办大学中有3所达到4万人左右的规模,另3所则达到3万人左右的规模。在中国,民办大学能达到三四万人的规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民办高校,是西安人自己创造的奇迹。1984年,陕西第一所民办高校在西安成立,在校生仅200余人。 现在,陕西拥有各类民办高校37所,在校生人数23.7万人,其中80%分布在西安。
 在万人以上规模高校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本科高校数、校园占地面积、图书拥有量等指标上,以西安为主的陕西民办高校创造了5个全国第一,被世人喻为民办高校的“西安奇迹”。
 在西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政府和学校敢于因时制宜,突破固有模式,超常规发展,是创造“西安奇迹”的最宝贵经验。


陕西人“较劲”国家规章


——民办教育是改革开放以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产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事实证明,西安人在这样的发展机遇面前,只有抢抓机遇,才能抢占先机。
  1993—1995年期间,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呈现出“几天一所学校”的发展态势,全省全日制民办高校最高达到101所,另有业余制民办高等教育机构60多所,其中大部分都在西安。
  此时也正是全国各地民办高校蓬勃发展的阶段,学校办学质量难免良莠不齐。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明确提出:“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
  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开始急剧降温,一些地方采取不鼓励、不支持,任由其自生自灭。反对民办高校的观点也开始在陕西省内部滋生。
  有人说,“民办高校是私人办的,数量太多了,怕今后影响中国教育产业进程”……一时间议论纷纷。
  怎么办?一方面是国家要求“控制”;一方面,正劲头十足的民办高等教育市场以及全省高考毛入学率低、广大考生求学愿望强烈、经济社会发展缺乏人才等客观因素。
  “对规章制度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陕西省教育工委副书记郝利生说,相关领导经过仔细分析论证,觉得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虽说要控制,但并不是要遏制,不发展了。所以,决策层一致决定———按规章,创造性地办事。对民办高校进行合理引导,支持它们朝良性方向发展
  于是,陕西省一面加紧对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的规范管理,一面大胆出台各种政策,继续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
  2000年,陕西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办好民办高等教育的决定》;2004年,《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出台……
  正是得益于这种大胆的扶持,等到其他省份“回过神”来时,以西安为代表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已笑傲群雄。


宽松环境激发创新潜能


——某民办学院院长曾提出质疑:既然说大力支持我们发展,但很多事情怎么都不管我们?
  领导开玩笑地回答说,不管也是一种支持,学校可以大胆做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要将管制型政府转变成服务型政府。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全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采用在市中心租赁中小学闲散教室的方式时,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不顾外界的不理解甚至质疑,大胆选择到乡下购置土地花大钱建校园。他保证说:“要是有一天我的学校办不下去了,所有在这块土地上建的不动产全是国家的,等有一天学校办不下去,所有资产也全是国家的。”事实证明,提前这一远眺,为该校今后的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
  一般民办院校的传统发展之路是“租房招生——逐年积累——滚动发展”,而西京学院校长任万钧却采取了“自筹资金+规模化贷款”一步到位的建校方案。在1998年,学校一个校区开工建设时,账上仅有20万元存款的他,通过把学生学费收款权抵押给银行的大胆做法,一举贷了5000万元。
  西安外事学院在发展中采用过“收益换产权”的大胆办法。学校在不投入1分钱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外力建起食堂,只是暂时把食堂门面出租的收益归施工方所有。一两年后,当学校资金充裕时,又把食堂“买”了回来。
  今天,这些学校已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的“群雄之首”。
  对于这些在当时看来让人破天荒的做法,政府部门虽然都有耳闻,但是没有加以干涉。
  在陕西省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规章制度中,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扶持民办学校发展的措施,如:鼓励银行给民办学校贷款、允许公办学校老师到民办学校兼职上课、民校可实行人事代理自主聘用教职工、民校师生享受与公办高校师生同等待遇、坚决制止行政部门乱摊派等。
  曾经仅凭3张桌子、几十个学生起家的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感慨地说,正是有了政府的理解、宽容和支持,民办学校才会有今天的辉煌。


用“蓝海战略”引领竞争


 ——在市场经济中,通常把硬碰硬的竞争称为“红海”,为了取得利润,双方针锋相对,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在陕西民办教育发展中,竞争从来就没缺少过,但这种竞争却懂得如何扬长避短,是发挥自身特色的“蓝海”竞争。
  在陕西,曾出现过一天之内14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被撤销办学资格的“爆炸性事件”。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10多年时间里,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几乎减少了2/3,比如,在1993年曾经拥有民办高校101所,而2007年全省民办高校及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却只有37所。
  陕西省民办教育处副处长李维民说,在民办教育发展初期,教育部门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竭尽全力帮助它们扩大规模。而当这个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管理者就必须调整思路,提高其质量,提升层次,发挥特色,“用‘蓝海战略’思路来引领它们竞争。”
  因为有了“蓝海”,政府不再来者不拒,而对新申报的民办院校按照衣、食、住、行、美等领域进行分类,并在审批时注意有针对性地引导。
  因为有了“蓝海”,西安翻译学院从2003年开始,放弃国家文凭,组成“英语独立本科翻译班”,进行封闭式学习,5年时间内只能说英语,不能说汉语,培养出全面的翻译人才。
  因为有了“蓝海”,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毅然选择投入较大的工科作为突破口,形成新的增长点,最大限度地摆脱了一批竞争对手。
  陕西民办高等院校虽然数量减少了,但其质量、规模和层次都大幅度提高。1993年,陕西百余所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为2万多,而现在,学校数量减少了2/3,在校生人数却足足增加了10倍之多。如今,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互为补充,为整个陕西省的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共同使力。

后记
  西安的民办高校创造了“西安奇迹”。西安人骄傲地说:我们的民办高等教育能有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敢于解放思想,因时制宜,不断创新。
 “创新”的程度,决定了发展的速度。
 “如何不断创新”,是西安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一直没有停止过的探索。为了给学校创造良好的大环境,政府创新地诠释了“限制发展”的内涵;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教育部门率先提出“蓝海战略”的新发展模式;为了发挥学校的最大优势,西安翻译学院突破了“学历制度”的束缚……
 事实证明,这些创新的做法都成功了。
 如果说陕西过去主要依靠不失时机地抢占民办高等教育的制高点,以机遇赢得了发展先机。而今后则更多地要依靠内涵式发展,敢于舍弃不合时宜的旧东西,才能抢占新的制高点,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今,在这种“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特色竞争发展理念中,以西安为代表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正走向辉煌的明天。
                                                                 ◇见习记者 岳娜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资深美食编辑遇难题:怎样才能保持三文鱼的新鲜口感?
  • 千人童趣party,卡萨帝家庭马拉松西安站欢乐开跑!
  • 返璞归真自然天成——一说国风有机葡萄酒是怎样炼成的
  • 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新校区实录
  • 兰州与西安民办高校的差距
  • “甘肃最好的零售平台”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