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腰刀:扶贫“利刃”为乡村振兴再蓄力

时间:2021-03-01 11:15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新华社 点击: 载入中...
  “‘鸳鸯刀’是男女间的定情信物,‘子母刀’是父母送给子女的成人礼物,‘满把子’是保安腰刀最传统的样式……”保安族腰刀制作工坊的负责人马尕主麻站在柜台前介绍着自家“宝贝”。“这是我最新打制的升级版折花刀,不易生锈、削铁如泥,用来刮胡子都没问题。”马尕主麻说。
  
  
  
  马尕主麻正在展示创新后的保安腰刀。(新华社记者张百慧摄)
  
  2020年底,马尕主麻通过技术创新,弥补了保安腰刀易生锈的缺点。这看似只是腰刀锻制技艺向前迈进的一小步,却蕴含在马尕主麻一项新目标之中:让曾经的扶贫“利刃”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发光发热。
  
  42岁的马尕主麻家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这里的大墩、梅坡、甘河滩三个村子被称为“保安三庄”,是保安族群众的聚集区。腰刀作为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品,长期以来是维系当地群众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2006年,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尕主麻正在打制保安腰刀。(积石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保安三庄”几乎家家户户靠打刀为生。马尕主麻家也是其中之一,更是为数不多坚持“营业”至今的打刀世家。马尕主麻是他们家的第四代传承人,至今已打刀20余年。他亲身经历了工艺由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发展,也亲眼见证继承父辈衣钵的保安族年轻人越来越少。
  
  一把保安腰刀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的千锤百炼,过程复杂。如今,打磨、抛光等工序可由机器完成,制作周期从纯手工打制时期的几周或几个月,缩短为几天。马尕主麻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提升腰刀的“颜值”与“内涵”。
  
  
  
  马尕主麻正在对保安腰刀的刀坯进行抛光。(新华社记者马莎摄)
  
  近些年,他将传统的铜质刀鞘改进为优质木材刀鞘,以避免其表面生锈问题,增强腰刀作为工艺品的观赏性,更是与父亲大费周章地复原了濒临失传的黄河流水纹工艺。
  
  2018年,马尕主麻成为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年轻时心不定,还想过转行,但是成为非遗传承人以后,感觉身上的担子不一样了,不能轻易撂挑子。”马尕主麻说。
  
  
  
  这是不同种类的保安腰刀。(新华社记者马莎摄)
  
  眼看曾经的谋生手段升级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马尕主麻不仅下决心终身与电光石火为伴,还盼望着借祖传手艺为家乡做些什么。
  
  2018年11月,由马尕主麻牵头,积石山县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揭牌成立。“我先后招了50多名学徒,大部分是贫困户,还有几名残疾人,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可以稳定增收,还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他说。在马尕主麻等人的带动下,保安腰刀拓宽了当地群众的致富渠道。
  
  
  
  这是保安腰刀技艺的典型代表折花刀。(新华社记者马莎摄)
  
  如今,学徒们不仅脱贫摘帽,从贫困户成了脱贫户,同时还成为能工巧匠,手艺和日子都越来越好。33岁的马白克在马尕主麻身边学了10年打刀技术,2020年被评为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州级传承人。
  
  手艺有了,腰包鼓了,思想也变了。已经开始在工坊里带徒弟的马白克说:“打刀10年,渐渐意识到自己锻造的不仅是刀具,更是文化,也是致富利器。”他表示,自己今年的目标是当上省级传承人,“多收几个徒弟,传承技艺的同时,把致富经传授给更多人”。
  
  
  
  马白克对保安腰刀的刀坯进行抛光。(新华社记者张百慧摄)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的传承人,马尕主麻还希望带动当地州级和县级非遗技艺传承与社会发展。“未来,我希望联合其他非遗技艺传承人,申请入驻当地景区,打造集合打刀体验、刺绣展示、‘花儿’表演等为一体的地域文化项目,以合力推动旅游发展,展现非遗魅力。”(记者张百慧、马莎)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甘肃东乡:扶贫车间让群众迈上致富路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安腰刀”不是保安的刀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