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茶马文明古道(2)

时间:2013-09-09 08:52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宏荣 点击: 载入中...


  山高坡陡不仅是云贵高原的真实写照,而且也是家乡阿拉彝寨的真实写照,那条通往大山外面弯弯曲曲的三尺古道是家乡马帮们的快乐天堂,也是家乡彝寨一道四季不变的浓浓乡音乡情,也是家乡彝寨的一道浓浓风情画。家乡彝寨一百多户人家,每家最少都有二匹适应在古道上驮运货物的乌蒙矮脚马,每支马帮至少由60多匹乌蒙矮脚马组成的运输队。每每丰收的秋粮铺满晒场上时,每每黄灿灿的包谷在晒场上晒三五天后,当黄昏的太阳偏西时,赶马的彝家汉子们聚在晒场上的自家粮食旁,把黄灿灿的包谷装在麻布口袋里,然后捆把在马驮子上,次日街天的早晨太阳刚露出白肚鱼,赶马的彝家汉子们就站在青石板铺筑的寨道上喊着伙伴赶着马匹,把源源不断的丰收粮食驮到山外的插甸街市上去卖,返回时又驮化肥、农药、食盐、布匹等生活用品回家。那样的季节里,丰收的粮食都要驮到山外的插甸街市上去卖,所以每天都有马帮忙忙碌碌地驮运粮食和生活用品匆匆行走在古道上,古道上长年四季都有马帮的四蹄踏得欢快,长年四季都能听到马帮的铜铃声。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马帮行走在这条古道上,成为了家乡彝寨那古道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家乡的马帮们四季很少有闲着的时候,它们一趟又一趟地把山乡的丰收喜讯驮到山外的街市里,又把山外的生活用品一驮又一驮地驮回家乡彝寨,用勤劳的四蹄踏出一条古朴的山间古道,古道上常留有一堆堆山乡风味的马屎香,赶在前边的马群们到古道的叉路口,便会屙上一堆马屎,让后边的马帮族群闻到马屎味,就能识别出伙伴们走哪条古道,然后踏着前边的马蹄足迹,坚定不移地行走在古道上,把身上的驮子驮到目的地。家乡的马帮就这样一年四季奔波在这条永远走不到尽头的古道上,用勤劳的四蹄谱写着山乡马帮文化之歌。

 

 

  出山

 


  家乡在滇中武定县金沙江南岸的阿拉彝家山寨里,离家乡彝寨不远就是金沙江白马渡口,对岸是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的村寨。就因川滇茶马文明古道穿过武定县境内的崇山峻岭之中,就因白马渡口是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上的一个要津,而家乡古彝寨就座落在这条川滇茶马文明古道的咽喉部上,从白马渡口往返的一条茶马古道穿过家乡彝寨里。家乡彝寨又在普洱茶文化走廊中,自然那里最大的特产就是盛产名扬天下的普洱茶,普洱茶文化是家乡彝人浓厚的乡音乡情,是家乡彝人每天生活中四季品读的一部史诗,而谱写这部史诗的却又是马帮出山时的壮景。


  家乡彝人是在神话故事中谱写自己史诗的,在那缤纷多彩的史诗文化之中,却又时时刻刻离不开马帮文化和普洱茶文化这部永久的歌谣,而今在我的记忆深处定格最深的就是这部歌谣。那时,每当太阳落山之后,当圆圆的月亮颤巍巍地挂在寨子中央那棵千年古茶树上的时候,吃过晚饭后的家乡彝人们都会聚在古茶树下叙家常,但更多的话题却是千年古茶树,讲述的是马帮出山奔波在茶马古道上时的酸甜苦辣风味。而我的"阿普"(彝语:老爹)是家乡彝寨里的马锅头,在我的童年生活岁月里,就常听"阿普"讲过很多似梦非梦般的马帮出山的故事,这个故事伴我走出了家乡古彝寨里,但不论我走出家乡古彝寨里多远,这个故事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古老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头一样。


  茶是家乡彝寨里的一大特产,马帮是家乡彝寨里的永久歌谣,身为马锅头的"阿普"望着堆积如山的茶叶没有销路而叹气。于是,我的"阿普"放眼扫视大山外面的世界,他每天品着清香的普洱茶而编织着心中的篮图,他想应该把这堆积如山的茶叶远送他乡,应该把一块块茶砖变成黄灿灿的金砖。年轻气盛而又有谋略的"阿普",便带着寨子里的那班赶马汉子,赶着自家的马帮,驮着自家的茶叶,聪明理智地打开那道封闭的山门,把自家的茶叶一驮又一驮地驮到遥远的他乡走四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在风餐露宿的艰辛跋涉中,用清悠的马铃声和欢快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用勤劳的四蹄把家乡那条通往山外的石板路踏得锃亮,使锃亮的石板路成为了繁华的茶马文明古道。


  那时,家乡的马帮出山前,"阿普"会召集赶马汉子们作一次祭祀活动,每次祭祀活动中少不了一只黑山羊和一罐小锅酒,而这些祭祀所需的祭品由赶马的汉子们轮流承担,他们把祭品带到寨子背后的那个祭祀场地里,请寨子里德高望众的老毕摩做一次祭祀活动,在祭场里有一棵千年的古栗树是家乡彝寨的"神树",先把羊在"神树"前宰杀后,在老毕摩挥刀念经声中,赶马的彝家汉子们跪拜在"神树"周围,心中默默地祈祷着马帮出山时一路平安回归。待一场轰轰烈烈的祭祀结束,那大锅里的羊肉烀得扒而不烂,他们依据茶马文明古道上的食风习俗,按每支马帮出山时的先后围聚一起吃羊汤锅,他们喝着辣醇芳香的小锅酒,他们吃着鲜美的羊汤锅,他们相互祝福着马帮出山途中平平安安,这样的祭祀是家乡彝人马帮出山时的一道风情画,这道风情画是每次马帮出山时家乡彝人的一部浓浓乡音乡情。


  一场轰轰烈烈的祭祀结束,家乡的马帮们又出山了,身为马锅头的"阿普"带着亲如兄弟般的赶马汉子们,从家乡阿拉卡补古彝寨里出发,选自家最壮的马匹,驮自家上等的茶叶,追着成百上千的马帮队伍,匆匆行走在这条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上。他们途经咱拉、松包园、插甸、长冲、武定城、者北、富民,这段古道是在《云南风物志》中记载的北线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之一。每次家乡马帮出山后最多的归宿,就是有700多年商业昌盛史的顺城街里。出山的马帮们匆匆行走在这条茶马文明古道上的时候,赶在前边的马帮们走到十字路口时,便会屙上一堆新鲜的马屎,让后边追随的马帮们闻着马屎就能识别伙伴们走进了顺城街里,使顺城街里有山乡风味的马屎飘香。追随的马帮们闻着马屎飘香味,便会踏着前边的马蹄足印,坚定不移地走进顺城街里,把背上的驮子驮到目的地后,与族群们亲热地聚在一起,吃着自己付出汗水而得到马店伙计们慰劳的蚕豆,那些年轻的叫马们相互调情,比试自己东西的雄奇,把一身的疲劳在快乐的那瞬间驱散,然后又从顺城街里驮回自己该驮的日用百货,来来回回地奔波在这条繁华而又永远走不到尽头的茶马文明古道上,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着马帮文化的篇章。


  家乡的马帮们又出山了,那清悠的马铃声又回荡在山林深谷中,那欢快的马蹄声又在青石板铺筑的茶马文明古道上传来,这是家乡马帮文化得到传承的佳音。

 

 

  盐都

 


  小井古盐都位于武定县白路乡的一个大夹皮沟里,那里离太阳很遥远,但那里很温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小井称为枳旧镇,距离武定县城有80多公里,108国道从小井头顶上通过,从108国道一条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延伸到小井。小井又分为上井和下井,站在青石板铺筑的小井古道上,抬头仰望高高的山头,只有那美丽的彩云在山头飘荡,真没想到这么一个巴掌大的夹皮沟里,那陡陡的山坡上牛马不敢吃草的地方,就因盛产盐业而名扬他乡,人烟兴旺,商贸繁荣。


  小井古盐都盐的开采可以追塑到清初的公元1616年间,三百多年来人烟兴旺。据《武定直隶州志》中明确记载着小井古盐都的历史足迹,当翻开这部史书慢慢品读时,却可以读到小井古盐都的历史真面目,史书中这样详细地记载道:"康熙元年,题定得银每年三百六十两,又十年题淮二井,(其中一井指今禄丰县的中心井,一井即指武定县的小井),俱归黑井办课随裁。雍正元年复开五年二井,每年升课银二千四百八十三两,又乾隆十六年,定枳旧煮盐五万二千一百斛……"从这段真实记述小井古盐都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小井古盐都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礼县牛尾古道:隐匿于斑驳岁月中的茶马古道支线
  • 西藏盐井:茶马古道上的重镇
  • 云南沙溪 古镇凝结茶马记忆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