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是中国汉代西域都护府所辖诸国之一,也是莎车国都城。“丝绸之路”南道要冲。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缘,莎车县、叶城县一带,东界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邻帕米尔高原,南傍喀喇昆仑山。莎车处在叶尔羌河流域北岸,近代曾经建立叶尔羌汗国,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的故乡。莎车亦有老回城,面积大于喀什老城,其民俗民风更加淳朴,具有原始性,没有任何商业气息。
我第一次用心去看一条街,第一次用心去感怀时光的脚步穿过悠远的老街,一直走进了我的心房。走进莎车老街,路两边有卖水果、小吃的摊子。一辆小手推车,上面摆放着好几种香甜的水果,几只蜜蜂上下翻飞着,旁边放着一只红柳编织的大筐,上面盖着一块保鲜的布;一个小台子,堆着精美的饼干、糕点;鲜嫩肥美的羊肉挂在货架上,诱惑着路人购买的欲望。正午的阳光下,这条街有点清寂,少了春日的浮躁,少了夏日的焦虑、炎热,隐约有一丝风拂过,携有一些人群的喧嚣,裹有一缕特有的糕点香味,还卷带了烧烤的气息,溅起地上浅浅的尘埃。在这样的日子,走走停停地逛这条老街、看这条老街,品味一种时光的悠闲,正适合。
A 不平凡的老街
说它不平凡,因为这条街在莎车大约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商家自发的形成了一条巴扎。没有炫目的灯光,没有迷人的音乐;装满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盛满了许多小小的幸福,不是最繁华,却是最热闹。这条街面有现代的房子,还有以前留下的老店铺,以及老式的吊角楼。
有一些洋气,有一些古朴,又有一些无法说出的韵味,再加上独有的民族元素在里面,没有叫卖声,却有一种朴实的宁静,宁静中掺杂着叮叮当当的响声、驴车的哒哒声,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古韵悠远、寂然漫步,全是日子的味道。
这里就像一个小型加工厂,有许多加工农具的店铺,有生产坎土曼、耙子、土陶等家用、农用工具的门面。
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看他们加工制作工具,他们从熊熊燃烧的炉火里拿出铁钳,那炉火便冒出火星、四散乱飞,像在纷飞舞蹈着、冒着红艳艳光芒的萤火虫。
看他们一锤一锤地敲打,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还有一种碰撞、扑哧的沉闷声,有点像几重奏,经过一番猛烈地敲打,又把那些加工过的铁器放进那燃烧的火炉中,火苗从坎土曼中间的圆孔穿过,犹如一束火炬,给那个没有生机,只有冰冷铁器的小店增添了一丝乐趣,映照着那些静待顾客挑选的农具。
火炉前有一个铁器做的挡风板,门板后面有一个加工台,店主就站在加工台旁,一会扭身取放在火炉中加工的东西,一会侧身举起手中的铁锤乒乒乓乓敲打着,火炉旁边一个门板似的台子上摆满了加工好的农具。
店内货架上也全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农具。有的店铺只经营一种农用器具,有的则经营着多各个种类的农用品、家用品,琳琅满目地摆在店铺内,供人挑选。
B 悠然生活的人
看到我们一行人,老街的人们多会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我们,看到我们举起手中的相机时,他们的眼中偶尔也有一丝惊奇闪现,也有人摆好姿势等我们按快门;有的人则继续着手中的活计,完全忽略了我们的存在。有人听着我们询问的问题,露出一丝笑容回答着,双手却没停歇过。
一家店门右边的床上坐着店主体态丰满的妻子,她好奇地望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便望向她专心干活的丈夫,似乎被我们盯得不好意思,转身笑着向店主说了句什么,店主朝我们看了一眼,依旧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
一个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身着白色“祫袢”的老汉,半直立地坐在一个高凳子上,双手握抱着小腹,面色寂然,又似笑非笑地望着我们,在我们拍下的相片中,老汉背靠着一堵泥墙,好像一座时光雕塑般站成了一道风景。
我们边走边看,还发现许多从未见过的东西。在一家卖婴儿摇篮的店门前,大大小小的摇篮一个重叠着一个,大的可以乘下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小的直接可以拿在手里当玩具把玩。
维吾尔族的摇篮,就像一张小床,在中间有一个圆形孔,据说那是方便孩子大小便之用的。
两边有栏杆,上面也竖着一道杆,可以用手提着走,也可以用手摇。有人说这种婴儿摇床的外形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摇篮,有缅怀先人的喻意。
我用自己的眼睛看着这条街,看他们蹲着或坐在街沿上、土炕上,和店门前的板凳上。我们就这样一路看下去,一路走过去。
一些楼宇角落里晾着一些衣物,这条古老的老街,也布满了日子的味道;一些似年岁很久的房屋角落里伸出一枝艳丽的小花,给这条老街增添了不少亮色和活力。
看和我们擦肩而过的路人,他们有的步伐匆匆,有的行色悠然,好奇而又安静地看着我们。
C 街边的民族食物
这是一条简单的老街,任何厚重古老的产物都要与衣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一个大排档前面,一个烤肉摊上正散发着丝丝缕缕白色的烟雾,被烤得焦黄的烤肉静静地放在那里,散发出阵阵香味钻进我们的鼻子。一锅金黄的抓饭正冒着热气,店主手里拿着一个大铁铲不停地翻搅着;一盘盘凉皮整齐地摆放着,像是用梳子精心梳理好的一般,就是这样普通的凉皮都散发出不一样的老街气息。
酸的、甜的、辣的、咸的、粘的各种食物和各式通过抻、拉、揉、捏制作的面食,看的人眼馋、吃得人满足,这些维吾尔族民族食品多得数不胜数。
在这条街道上,维吾尔族的民族食品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就像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大地上绽放的朵朵小花,别致的味道令人怀念不已,这些味道一直蔓延在我们的味蕾中,久久没有散去。
在这条街上走着,心底不能装着心事,就那样随着叮当的声音寻去,就那样踩着岁月的踪迹踏入,就那样一路晃晃悠悠地向前行进。
就那样看着在这条街上忙碌自己手中事情的人们,没有人注意到你的到来,虽然你无意地闯入这里,但最终还是个过客,就那样一路停停走走地看下去,会让你眼里多出一道风景、一抹风情,一种心境油然而生。
走到一个店门口,也许是我们的动静太大了,引起了一个维吾尔族妇女的注意,她大约四十多岁的样子,笑容下掩不住青春的痕迹,“同志,你们从哪里来?”她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给这条充满古朴民族风情的街道带来了不一样的味道,语言交流不便的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喜悦。
她陪着我们一路前行,在我们的问询下,她介绍了自己。她叫阿曼姑,曾经是一个单位的“下岗翻译”,她的孩子都上汉语学校,她自己也是汉语学校毕业的。现在在这条街上帮一些人写写东西,翻译一些东西。我们建议她去当“双语”教师,绝对可以发挥特长。
D 热情的色彩
在莎车老街,我们和一个朋友差点走“丢”了,一行人在一辆毛驴车前面等他,于是发现了一个绝佳的照相地点,大家纷纷坐在驴车上摆出姿势,一种回归田园的感觉出现了。一位大哥做出挥手吆喝毛驴的架势,那姿势还真有几分相像,一看就是曾经上山下乡“练”过的。我们的举动引来了一群人的围观,这就给阿曼姑大姐讲话的好机会。
旁边围着鲜艳头巾的三位女性站成一排认真好奇地听她说话,一边看我们手舞足蹈地表演。我举起相机想给她们拍照,前面的女子害羞地扭过了脸。
一个头戴着火红头巾的维吾尔族女子,身着特色民族服装低着头缓步走来,又从我们眼前缓步走过,看到我举相机时,她又低下了头,稍稍加快了速度走过我面前,又恢复了前面不疾不缓的步伐了。她不像是逛街的人,也不像是赶路的人,更像是一个悠然的行者,就像从悠远的时光隧道那边走来,一路走过的火红色彩就让我的双眸沉醉。
我喜欢街头走过的那抹红,喜欢这份鲜红热情的颜色,那带有民族风情的视觉;喜欢在充满阳光的午后,听着街上音乐的节奏。这条热闹的街上有一种宁静的美,有着脱俗的意境,这在繁华都市中寻不到的氛围,有着悠远的古韵,也有着惊艳的现代气息,被那一缕纯净、一抹红色点燃、绽放。
在这条老街悠然行走,慢慢就看出些生活和时光的味道和岁月的痕迹来。这味道里面掺杂着很多古老的故事和人们的平淡生活。每个人的表情后面都有值得探索的细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安稳的表情下没有浮躁的情绪,一种悠然的幸福感却在悄悄蔓延着,连那笑容也渗入了时光的古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