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及遇村遗址自2016年发掘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引起了学界高度关注。新发现春秋时期高等级贵族墓地和城址,在庆阳乃至陇东地区尚属首次。已有证据表明,该遗址为一处两周时期大型多层次聚落,首次建立起陇东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
基于近几年所取得的重要收获,2020年以来考古工作思路得以转变,开始从聚落角度全面审视,以期完整揭示石家及遇村遗址内涵及性质。
一、战国、秦汉墓地考古新发现
2021年,为厘清石家墓地整体布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相关区域展开了大面积考古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其中新揭露的一处战国、秦汉时期墓地,属石家及遇村遗址首次发现。
战国、秦汉墓地发掘A区现场
战国、秦汉墓地分布地域较广,从目前得知的信息来看,其整体分布于古峪沟以北、遇村南沟西侧梁峁之上,与石家春秋时期贵族墓地尚未重合,应是独立的一处墓地。截至目前,墓地已在A、B两区发现两百余座。墓葬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特点,个别之间存在打破。
墓葬主体为东西向,墓室朝东。墓葬形制明显区别于石家春秋时期竖穴士坑墓,直线式洞室墓为基本特点。目前已试掘5座,年代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段,早段墓葬年代大致在战国晚期。
以M262为例,洞室位于竖井墓道短边中部;流行头龛,内随葬有陶器;流行殉牲,其墓道底部挖浅坑,殉生头、生蹄,且头部朝向墓室一侧;墓主人为二次迁葬;陶器组合为铲足鬲+罐;金属器有铜器、铁器及金器,流行贴(鎏)金银等工艺,多为墓主人近身之物。中段墓葬年代大致在秦统一时期。
以M261为例,洞室位于竖井墓道短边近中部;墓道底部仅发现零星动物骨骼;墓主人为二次迁葬;陶器组合为釜+盂+缶+各类罐;金属器有铜器、铁器,多为墓主人近身之物,兵器、车马器有少量发现。晚段墓葬年代大致在西汉早期。以M264为例,洞室位干竖井墓道短边近中部;墓主人为二次迁葬;金属器仅发现少量铜钱;陶器组合为釜+盂+鍪+甑+各类罐。
M261墓葬全景
M261陶釜
M261铁质鹤嘴斧
M261铁质环形贴金银饰件
整体而言,早段墓葬葬俗上流行殉牲;铜器基本为北方系兵器、车马器、工具及服饰等;陶器以“侈口素面罐”“铲足鬲”为主要标识。类似的墓地或遗存在陕甘宁地区发现较多,诸如黄陵寨头河墓地、固原杨郎墓地、毛家坪B组类型、张家川马家塬墓地、漳县墩坪墓地、清水刘坪墓地等。
它们性质上同属于西戎墓地的范畴,盛行年代涵盖整个战国时期。张寅依据区域间的差异,将其分为五个类型。即“杨郎类型”“马家塬类型”“毛家坪B组类型”“寨头河类型”及“关中类型”。在此基础上,他又依据族属来源的不同,将“杨郎类型”与“马家塬类型”合为一组,代表的是来自北方草原文化系统的西戎文化;将“毛家坪B组类型”“寨头河类型”与“关中类型”合为一组,代表的是来自寺洼文化系统的西戎文化。通过比较,早段墓葬可归属北方草原文化系统的西戎文化。
中、晚段墓葬随葬品组合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北方系青铜器几近消失;铲足鬲已被秦釜所代替;盂、缶等典型秦式陶器出现;瘞埋铜钱现象普遍,墓室内发现大量秦汉时期“半两”。但直线式洞室墓未发生本质变化,墓道底部仍见方坑现象;墓室底部仍整体高于方坑底部。葬俗上部分墓葬仍见殉牲。在笔者看来,其族群仍可能为其西戎。只不过,用器制度上已明显贴上了“秦式”标签,籍以此为标志,逐渐纳入了帝国郡治之下,成为了编户齐民下“新秦人”及“新汉人”。
二、居址区有关考古线索
在西戎墓地开展同时,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积极寻求其居址或遗址。实际上,早在2017年,考古队曾在石家墓地南区M218周围清理一晚期灰坑。出土陶片多为素面,陶色整体呈红褐色,因温度所烧不均,呈现出斑驳不均的特点,可辨器形有双耳鬲、罐等,文化面貌与毛家坪B组遗存相类似。本年度,考古队在石家墓地北区清理一春秋车马坑(编号为MK1)时,发现了四个灰坑,皆打破MK1。
出土陶片形制特点同样类似于毛家坪B组遗存。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批戎人居址或遗址应当分布在墓地以北区域。下一步,考古队将以此为线索,展开对相关区域大面积考古勘探及发掘,以期厘清石家及遇村遗址战国至秦汉时期聚落形态与结构。
M262金环
M263错银铜带钩
三、相关认识
石家西戎墓地的考古新发现,其族属上应与文献记载的义渠戎密切相关。较早历史文献见《史记·匈奴列传》载:“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等戎,《匈奴列传》正义引《括地志》大致勾勒出了义渠分布范围,“宁州、庆州、西戎,及即刘拘邑城,时为义渠戎国,秦为北地郡也。”《读史方舆纪要》进一步指出,“义渠城,在(宁)州西北”。《中国历史地图集》亦将秦北地郡治所义渠县、汉代义渠道均标注在今宁县西北、西峰东南的董志原上。今有诸多学者依据文献零星记载及实地调查,围绕义渠都城所在提出“宁县西沟”“宁县孟家古城”及“宁县庙咀坪”等学说。
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考古资料的匮乏,文献上的一鳞半爪难识其真相。不过学者们将目光聚焦在宁县境内,一定程度上说明义渠戎人族群在该地区分布的事实。公元前272年,义渠戎终因“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而亡,绝于史籍。不过从历史发展规律来说,义渠国虽灭,但其族群应在很长一段时间仍保留着自己的特色。石家及遇村遗址新发现这处义渠戎人墓地,在战国晚期文化内涵仍具有辨识性。秦至西汉早期,才逐渐被“秦化”乃至“汉化”,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M263陶鬲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王永安孙锋芦敏)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