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阳市博物馆东汉隋唐时期展室里,陈列着一幅巨幅画作,画作的名字叫《司马懿攻打公孙渊》。画作描绘的是公元238年,古城襄平(今辽阳市)遭遇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惨烈战争,由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大军,长趋四千余里,远赴辽东,征讨叛逆背反、自立为王的辽东太守公孙渊。画面中的司马懿表情凝重,手中持"节",目视远方,身后战旗飘扬,千军万马龙腾虎跃,直捣襄平城。辽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张君弘在接受采访时说,襄平之战是三国史上一场着名的战役,司马懿远征辽东,以四万之兵,活用《孙子兵法》,彻底铲除公孙家族势力 ,使曹魏一次性解决了后顾之患,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其战术,堪称我国古代军事史上远征战役的典范。
玩手段公孙渊种下祸根
三国时期,魏蜀吴争霸,公孙氏割据辽东,成为三国势力之外的又一割据势力。公孙渊是辽东政权四代君主中野心最大的一位。公元228年,公孙渊即位时,他所面临的政治格局是魏国与蜀吴联盟形成了南北对峙,虽然中原的魏国是辽东名义上的宗主国,但辽东偏据一方却可脱身其外。历经三朝后,前人积累的国力和南北对峙的僵局为公孙渊的野心提供了施展的空间。他试图以平衡式外交在曹魏和东吴之间渔利。恰好东吴孙权也想在曹魏背后插上一刀,利用北方的辽东势力对其形成战略威胁。因此,公孙渊即位之后,辽东和东吴之间就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接触。曹魏方面自然不愿意辽东脱离自己,更不愿意看到辽东反叛,与蜀吴结盟对自己形成南北夹击。魏国当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祁山和淮南战场,尚无余力去处理辽东事务。因此,魏国对公孙氏主要采取安抚策略,对公孙家族不断予以加官晋爵。可是,对于一心要称王称霸的公孙渊来说,魏国的官爵早已满足不了他的野心了,便自作聪明地在魏吴两国之间玩起了"三角恋爱".
公孙渊与吴国往来暗通,激怒了魏国,魏明帝于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下令出兵讨伐。魏军两路北征,汝南太守田豫督青州诸军由海道进,幽州刺史王雄由陆道进。幽州兵少,陆路不能取胜。青州兵从海上到辽东,登陆后也无法长途奔袭,曹魏首征辽东失利。
打败了魏军,一方面助长了公孙渊的气焰,一方面又使他惴惴不安。于是,他转向孙权上表称臣。吴嘉禾二年(公元233年)三月,孙权派遣太常张弥等率领大军万人携带金宝珍货,赴辽东封赏公孙渊,赐其为燕王。公孙渊没有料到孙权会如此大张旗鼓地对他行封加赏,细想孙权的用意后,他吓出一身冷汗,这是要把祸水引向我辽东啊!公孙渊盛怒之下,派兵围取东吴使船,斩杀来使,悉没东吴兵资珍宝。并将张弥、许晏等首级,传送洛阳。上疏称,辽东对东吴展开了外交诱惑,将孙权引入了圈套,自己为曹魏建功不遗余力,肝脑涂地云云。当年冬十二月,魏国顺水推舟,拜公孙渊大司马,封乐浪公。
夜郎自大公孙渊反魏为王
然而,公孙渊对曹魏的虚与委蛇,对东吴的背信弃义,使其信誉全失。《魏名臣奏》记载了当时魏中领军夏侯献的上表,对公孙渊的处境做了如下推断:"今外失吴援,内有胡寇,心知国家能从陆道,势不得不怀惶惧之心。因斯之时,宜遣使示以祸福。 "其意是说,此时的辽东已经完全失去了东吴的援助,曹魏完全可以从陆路对其形成军事威胁,此时他内忧外患,现在到了向他申明祸福,跟他摊牌,让他表明立场的时候了。
而此时的魏国经过长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对蜀汉和东吴的力量优势。曹魏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了不再需要辽东协助,可以单独对付蜀吴的程度了。然而志大才疏的公孙渊没有足够的智慧审时度势,明了自己的现实处境,虽然暂时依附于魏,但其伺机称王辽东之心却始终未曾改变。魏派使臣到辽东,公孙渊竟口出恶言,百般羞辱。公孙渊的出尔反尔,叛服无常,已让本来一心向南对敌的曹魏彻底失去了耐心。魏终下决心以武力解决辽东问题。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曹魏派遣幽州刺史丘俭,兵临城下,宣诏公孙渊去洛阳上朝。公孙渊心知这是魏对他下的最后通牒,他自恃辽东远阔,公孙氏三代四主的根基稳固,如此霸业,岂能拱手奉献于曹魏,于是只得翻脸迎战。公孙渊与丘俭会战于辽隧 (辽宁海城西),魏军作战不利而败退。魏二征辽东失利。随即,公孙渊公然叛魏,在辽东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衙署,改元绍汉元年;又遣使招降鲜卑,并时常派兵出没于曹魏的北方进行骚扰。
有史家认为,公孙渊自认为国险、绝远,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没有充分意识到魏、吴两国的强大,其中任何一国下定决心,与其决一死战,他都无法保全自己,惴惴小心如履薄冰尚恐不及,却胆敢夜郎自大,恃胜轻狂,终将招灭顶之灾。
成竹在胸 司马懿兵未出胜已定
公孙渊的彻底背反,让魏明帝终于醒悟,要想平定辽东,必须竭尽全力痛下决心出动大军 .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春正月,魏明帝召见威高望重的司马懿,敕令其统领四万大军远征辽东,第三次讨伐公孙渊。
出征之前,魏明帝问司马懿:"据你推测,公孙渊将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应战?"司马懿回答说:"放弃城邑而预先逃走,是上策;凭据辽水抗拒我军,是中策;坐守襄平而单纯防御,是他成为俘虏的最下策。 "明帝问:"这三种策略,公孙渊将会采用哪一种呢?"司马懿答道:"只有贤明智慧之人才能正确估量敌我力量,加以对比,并能预先对所用策略作出正确取舍,而这并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我孤军远征,他肯定认为我军无法坚持长久,因此,他必定先据辽水对抗我军,然后再坐守襄平进行防御。这是中下两种策略。 "明帝又问:"此次出征往返将用多少天?"司马懿回答说:"去时行军一百天,回来路上一百天,进攻作战一百天,用六十天进行休整。这样,一年时间足够了。 "后来的战事发展无不证实了司马懿预言的精准,不论是公孙渊的用兵策略还是征战所耗用的时间都未出司马懿所料。这足以证明,作为伟大的军事家的司马懿在出征之前对战争的胜局就已成竹在胸。
出奇制胜司马懿百日取襄平
公孙渊得知司马懿率兵四万来攻,遣使向吴国求救。这一回,如果孙权出手帮他,他会真心接受。岂知为其背信弃义付出过惨痛代价的孙权现在哪里还肯救他?但考虑到他毕竟是跟自己的敌人作战,所以口头上应允着,实际上却按兵不动,坐观其成败。
夏六月,曹魏大军到达辽东前线。
公孙渊果不出司马懿所料,派遣部将卑衍、杨祚率军屯于大辽水与辽水汇合处的辽隧(今辽宁省鞍山市西、海城市西北),构筑围墙堑壕二十余里,以抵司马懿进攻。魏军诸将立功心切,都想立即发起进攻。但司马懿却说,敌人坚壁据守,意在长期拖垮我军,此时进攻正中其计。况且敌人在此重兵集结,其巢窟空虚,我军若直指襄平,必会令其兵败城破。 于是,司马懿派出疑兵,多张旗帜,向南移动,卑衍率精锐部队追赶。司马懿则亲自引主力北渡辽水,直扑襄平。卑衍不得不紧急撤退回救襄平。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