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5日在头版头条刊登《临沂大学八位处长辞职当教授》一文,并配发短评,随后又发表多篇后续报道和读者讨论。临沂大学出台了导向教学和科研一线的优厚政策,以"导向教学、导向科研、导向高层次人才"为基本原则,下决心把高层次、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向教学和科研一线引导,提升大学内涵、突破人才瓶颈。
这个话题的探讨确实很有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相信随着讨论的深入,将有更多的思路和观点出现。短评中引用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在1918年开学典礼上的"大学为纯碎研究学问之机关"的倡言,值得深入研究。沿着这个思路探究下去,蔡元培当时是怎样"去行政化"呢?查阅1918年的《国立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果真发现蔡元培主导的北京大学"去行政化"的模式,有必要进行剖析梳理。
当初北京大学的学校构架是:一是设立评议会议,司立法。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校长兼任议长。"校长、学长及各科教授每科两人自行互选"组成,"以一年任期任满可再被选".后来有14个学科的教授会。立法事项全校遵守,行政事项由行政会议执行。二是组建行政会议,司行政。校长兼任会议议长,作为教务以外的全校最高行政机构和执行机关,由合议制的各专门委员会的委员长、教务长和总务长组成。并成立总务处,主管人事和事物工作。专门委员会有组织、预算和图书等12个。三是建立教务会议,司教务。废除学长制后,设立教务会议包括教务处、各学科教授会(系主任)、预科委员会和研究所等,互选教务长和系主任,任期一年,教务独立。当时大约有14个系和3个研究所(文科、理科和法科)。
以上模式构架明确、层次分明、互相制约、彼此协调。以议事协调方式解决学校教务和行政问题。这种模式在"去行政化"的同时,还兼顾了学校的方针战略、行政服务和教授治校等有效运作。这种模式同临沂大学的改革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都是教育回归教学科研的一次有益探索。一方面把人才引向科研教学一线。通过下决心改变价值导向和利益分配制度,让教授的地位得到尊重和凸显,让人才自然流向教科研高地。另一方面把人才合理配置到行政岗位,破除"官本位"不是不要"官"了,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有那么一个制度环境,能让大家各得其所,教授们安心做学问,处长们静心搞治理。
这使我们不禁又想起另一位北大校长、我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蒋梦麟的一段话:"有真学术,而后始有真教育,有真学问家,而后始有真教育家。今不讲学术,而望有大教育家出,是终不可能也。无大教育家出,而欲解决中国教育之根本问题,是亦终不可能也". 民国时期的大学组建和稳定只用了10年时间,可见只要路子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应当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