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的火烧沟人
在共和国农村发展的历史上,我省火烧沟的变迁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自1957年开始,火烧沟(1985年前属皋兰县,现属白银市)7户农民在高学勇的带领下,与干旱抗争,改造自然 新铺砂田275亩,终于使一个“十种九不收”的穷山沟粮食平均亩产达到107公斤,成为旱涝保收的余粮队。火烧沟的这一创举在干旱半干旱的甘肃大地立刻引起了巨大反响。1965年5月21日,中共甘肃省委在推广歇家咀大队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现场会上,认为皋兰县武川公社火烧沟生产队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改造自然的“活愚公”,5月30日。《甘肃日报》以《火烧沟——我省农业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为题发表文章,一、四版整版介绍火烧沟的英雄事迹,并发表题为《学习火烧沟人的革命精神》的社论。同年II月1日,火烧沟事迹参加全国五十二个大寨式农业典型展出。12月8日,参加了全省农业五好(五好社队、五好社员、五好干部)代表会议,队长高学勇为大会主席团成员。是月, 高学勇还出席了西北局在西安召开的农村先进单位工作会议。火烧沟开始成为全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也成为西北地区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同时成为全国大寨式的生产队。火烧沟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精神。
火烧沟所在的皋兰县地处甘肃中部,在1 850年至1 950年的100年中,发生各种灾害52次.其中旱灾30次 百姓生活苦不堪言。1949年解放后,火烧沟农民生活有了改善,但面对干旱等天灾仍然无能为力,单薄的个人力量依然无法抗拒严酷的自然灾害。1957年,火烧沟成立高级农业社,7户人家紧密团结,自力更生,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年年坚持铺砂。到1965年,在IO条山沟,35个山湾中,铺出厂275亩新砂田,加上原有的共3 17亩。12户人家96口人,人均3.3亩,总耕地面积比解放前增加了200多亩,并基本上遏制了干旱的威胁。1964年,火烧沟农牧副业获得喜人的大丰收,粮食平均亩产107公斤,总产量达到5.68万公斤,亩产和总产都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那么,火烧沟人是怎样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走出一条旱作农业的示范之路呢?事情还得从1957年讲起。
那年,火烧沟选举高学勇当队长,翌年秋天他光荣入党。高学勇上任后在讨论如何发展生产的群众大会上说:“我们穷人要有志气,只要我们肯用自己的双手铺压砂田,就不怕没饭吃,也不要愁生产搞不好。”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 “要想安住家,洪水漫地铺新砂。”铺沙,费工、活重,但砂田既能保墒,又能抗旱,产量相对比较稳定,当年就可以增产。于是干部社员拧成一股劲,像愚公移山那样不分春夏秋冬地削山造地,铺压砂田,从不间断。
1958年深冬,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但火烧沟人却没有停止铺砂。他们用柴草和牲口粪烧被山洪冲积冻结的砂子。晚上烧砂、白天铺砂,队长高学勇嫌这样干太慢、效率低,果断提出一面烧沙、一面打砂的办法,两人一组,锤不停,组与组之间比赛赶进度。因为高学勇长期患胃病,打着打着胃痛得直不起腰了,就躺在砂坑边让别人用膝盖顶一顶,稍微好一点,又爬起来抡锤打砂。他们胳膊抡肿了,手也震裂了, 鲜血染红了锤把,脚冻裂了一道道一寸多长的血口子 白天干活,晚上用土法治一治,第二天又继续干。正当铺砂的时候,下了—场大雪。他们知道,雪地里铺砂会起碱,但如果雪消以后再铺就要拖延时间。高学勇和他的爱人等 一边扫地里的雪一边背砂,群众很受感动,第二天都自动带上扫帚、背斗下地,边扫雪,边铺砂。经过连续四十多天的苦干,他们铺出15亩新砂田,还沿山旁修了防洪道和一条车道。
1961年春天铺砂时,由于砂源低、砂坑小、地高坡陡牲畜驮运不便,他们想出了用背斗背的办法。于是,每天天一亮他们就下地背砂,天黑才回来。第一天背下来,脊背磨起了一层白皮,第二天背到黑,脊背上便渗出血点子,到了第三天收工时,脊背被磨破,痛得像火烧一样,睡下后脊背不敢挨炕,便涂上红药水,侧着身子睡觉,但背砂从不停止。他们的背斗背破了一个又一个,脊背老茧添了一层又一层,但31亩新砂田却铺了出来。虽然这一年好几个月没落一场透雨,200亩土地失了种,但他们用血汗铺出的新砂田,却战胜了旱魔,秋后收粮9000多公斤。
由于新砂田经过20---30年耕作后就变成不长庄稼的老砂地,“苦死老子 富死儿子,穷死孙子”就是人们对铺压砂田的总结,但火烧沟人推翻了这条陈规。1963年夏收后,他们早出晚归,大干苦干30多天,不但把9亩老砂推了出去,而且削掉了12丈长、4丈高的一个山嘴,更是整平出一块15亩大的地。接着又填上土肥翻犁,赶在大地封冻之前,挖好7个大砂坑,盖上浮砂,减少了打冻砂的困难。18个社员换人不换坑,轮流休息,经过12个昼夜,15亩地铺成了新砂田。
火烧沟人在极其艰苦的生产条件下,吃大苦,耐大劳,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关键是有一个以高学勇为代表的领导集体。队干部在一年内实做工日都在300以上。作为队长的高学勇吃苦在前,带头苦干,硬是带领群众用双手创造了奇迹。火烧沟的妇女,不论是年轻姑娘,还是做了母亲的妈妈,在她们的身上具有中华民族女性勤劳、朴实的优秀品质。她们不怕苦,不怕累,在削山填沟、造田铺砂,与大自然抗争的大生产中,充分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共青团员、妇女队长梁有英,是1958年春天嫁到火烧沟的新媳妇,正赶上火烧沟人大规模铺砂抗旱。她破除当地新媳妇未过月不能下地劳动的旧习俗,下地铺砂,吆驴赶车,成了远近闻名的“背砂英雄”。在她的带领下,火烧沟妇女的劳动强度超越了生命的极限。
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支撑下,火烧沟创造了奇迹。1965年火烧沟被树为全省、全国学习的榜样,省委第一书记汪锋、定西地委书记王国、皋兰县委书记马云等省市领导先后到火烧沟检查指导工作,并号召全省学习火烧沟精神。据靖远、陇西、皋兰等四个县统计,1965年有101个大队、500多个生产队改变了后进面貌,并涌现出了一批高学勇式的好队长。
五六十年代,以高学勇、梁有英等为代表的火烧沟群众,在环境十分恶劣的艰苦条件下,创造了旱作农业区的奇迹。他们创造的火烧沟精神,与大寨精神一起体现了新中国农民与自然抗争、建设家园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