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圣诞节的节日气氛如今已影响到中国人,很多人却不知道,其实不同国家的西方人过圣诞节,也有些不一样的传统。
圣诞老人最初源于欧洲的民间传说。他的原型是一位生活在公园四世纪小亚细亚的主教尼古拉斯,人们模仿他给表现好的孩子送礼物,并借此传说来鼓励孩子们更听话。荷兰语的圣尼古拉斯(Sinterklaas)传入英语,就成为Santa Claus,“圣诞老人”这个人物便出现了。作家与艺术家们让这位圣诞老人骑上驯鹿,带着圣童,手持圣诞树降临人间,他们钻进烟囱,把礼物放进孩子们床头的圣诞袜或者鞋子里。口口相传之后,圣诞老人最终变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熟悉的着红装、留白胡子的形象。
只驯鹿各有名字圣诞老人原本只拥有9只驯鹿。后来不知怎么又多出3只,现在普遍认为圣诞老人的“驯鹿纵队”共有12只名字各不相同的驯鹿。
驯鹿中第一只叫做Dasher,意为“猛冲者”;第二只叫做Comet,意为“彗星”;第三只叫做Cupid,意为“丘比特”;第四只叫做Dancer,意为“跳舞家”;第五只叫做Kirm,即“卡姆”;第六只叫做Prancer,即“跳跃”;第七只叫做Vixen,即“雌狐”;第八只叫做Donner,是荷兰语中的“雷”;第九只叫做Blitzen,是荷兰语中的“闪电”;第十只叫做Fireball,即“火球”;第十一只叫做Olive ,即“橄榄”;第十二只叫做Rudolph,即“鲁道夫”。
各地圣诞老人不一样欧洲的圣诞老人基本上都来自于尼古拉斯,但在各国又有不一样的特色。
在瑞士,圣诞老人叫Christkindl或Christ Child。
意大利的圣诞老人则叫La Befana。
在德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圣诞老人会带着一个叫做Knecht Ruprecht、Krampus或Pelzebock或是称作“黑彼得”(荷文:Zwarte Piet)的助手,肩上背个装着礼物的大袋子,手上拿着一根棍子。好孩子可收到他的礼物,顽皮的孩子却要被他教训几棍子。
法国的圣诞老人最早形象是个精灵,穿着兽皮,又高又瘦。1931年可口可乐公司从圣诞老人身上获得灵感,请瑞典设计师重塑圣诞老人的形象。他由此变得又高又胖,脸上永远挂着微笑,身上那件棉袄则永远是可口可乐红。所以,人们现在熟悉的圣诞老人其实可以说是可口可乐打了近一个世纪的广告。
英国的圣诞老人和法国一样,也叫Father Christmas(圣诞之父),他的形象比其他圣诞老人更庄严,也更清瘦。
冰岛传说中,圣诞老人甚至不止一位,而是9位。他们各有不同性格,有的调皮活泼,有的慈祥温柔。
荷兰殖民者把圣诞老人带到了美洲。他最初身着红袈裟,还骑着一匹白马,并带着一个叫Black Peter的助手,于12月6日乘船来到美洲时,他还带着一本大书,书中记述了所有荷兰小孩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
1773年在美国新闻报纸上开始出现“圣诞老人”。这是美国畅销作家华盛顿·欧文的功劳。据纽约历史记载,欧文用笔名Diedrich在1809年的报纸上,描述了骑在马背上的尼古拉斯的到来,那时他是一个浑身圆滚滚、胖乎乎的荷兰老人,也没有“黑彼得”伴随。圣诞老人的美国形象,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快乐的老精灵。
斯勘的纳维亚地区的圣诞老人则叫Julenisse或Juletomte。他们的传说中,圣诞老人会和助手小精灵们一起派送礼物。
在中国,圣诞老人形象更多是与商业活动紧密相关,最早应该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由可口可乐公司作为促销手段引入中国。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