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出席龙耳东《大唐太子李建成》座谈会的邀请,还忝列“历史学家”之座,不胜惶恐。我只是普通的史学工作者,并非专家,对唐史仅粗知皮毛,评点《大唐太子李建成》实在“未够班”。不过,在网络上倒是同“龙耳东”久已神交,知道他是名校北师大中文出身,早就是丰产作家了,多年来还活跃于史学界。
他的文学作品 、历史学术作品大有可观 ,这才是文史双栖的专家呢!他的新作《大唐太子李建成》在网上连载,是点击率最高的历史小说之一。我乐意以读者身份讲几句。
“戏说历史”是当今时兴的文化风潮 ,以唐史为题材的作品在书店 、荧屏 、银幕随处可见,但我看过之后,大多像瞬间即逝的微风 ,或者落地即散的水滴 ,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记。而我在网上看《大唐太子李建成》 ,时间所限 ,只选读些章节 ,但我已经很享受 ,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有这种感染力!首先 ,龙耳东有史识。他独具的历史眼光 ,投射在中国历史上一段扑朔迷离的时空:时间—— —唐初武德九年;空间—— —唐宫玄武门前 ,当朝太子李建成被亲弟李世民设伏谋杀 ,这就是历史上骇人听闻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成了唐太宗 ,他所谓的政绩与定格为清明盛世的“贞观之治”联结一起。一千三百多年来 ,他被视为一代明君。即使有人—— —甚至包括几个皇帝—— —对玄武门事件和李世民其人有过拷问 ,也不断有学者揭开这宗血案 ,追究背后的实质 ,甚至指出“贞观之治”可能是封建统治者的自娱自乐。但是 ,都没能改变什么。改革开放以来 ,思想解放 ,文艺百花开放 ,“戏说历史”也是其中一朵 ,但是 ,几乎所有唐史作品都是继续对李世民三呼万岁 ,继续冲淡“玄武门之变”的血腥和哀号。这并不奇怪 ,我们一直在接受官修正史的文化遗产 ,一直在接受“正统”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指导 ,我们的历史观一直规定为单向线性思维(成王败寇论即是范型)。 《大唐太子李建成》不是赶“戏说历史”的时髦 ,他把历史的“美好”和“当然”撕开 ,让人们看见真实 ,不得不在失败者大唐太子李建成面前默立和沉思。这种艺术震撼和社会效果 ,其实是对时髦的逆反 ,这需要别具史识和胆略。
《大唐太子李建成》不但是小说 ,更是龙耳东在史学研究上的厚积薄发。他挖掘出历史真相 ,就找到了最深厚的写作源泉 ,一反时下历史戏说歪曲历史 、杜撰情结 、强史就文就戏的通病。
唐灭之后 ,从宋朝开始 ,历代的史学家从混乱扑朔的史料中 ,陆续把真相清理出来 ,已形成了定论 ,在此我也毋庸多嘴了。《大唐太子李建成》 书中的观点 ,其实就是史学家认证过的观点。
换而言之。《大唐太子李建成》是以文学的形式 ,来表现史学家的论点 ,还原了李建成这个失败的仁者英雄形象 ,龙耳东堪称第一人。他以深沉的历史修养 ,加上文学塑造 ,生动传神地还原了李建成的血肉之躯 ,展示是出唐初的历史场景 ,他在人文学科其他方面的素养 ,使他能够对各个复杂的人物和纷繁的因果关系 ,进行了真实的组织复原 、丰富和提炼。悲剧 ,令你不忍卒读;宏壮 ,令你不忍释卷。
诚如龙耳东的声明:“这是文学 ,不是历史。但比历史更真实!因为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 ,就难免有粉饰或者歪曲之嫌。而文学却可以在艺术的前提下做到真实。”
我很欣赏《三国演义》的开头词:“古今多少事 ,都在笑谈中。”我们今天不必为中国历史上不可胜数的宫廷政变争个面红耳赤 ,更不要袭用封建史家的笔法指斥某人“弑兄囚父”。但是 ,作为史学成果或者文学作品 ,它都有教化的功能。《大唐太子李建民》 这类振聋发聩的好作品 ,“倒逼”人们对传统做深沉的反思 ,其学术贡献和社会功能也不容低估。(陈忠烈)
(作者:陈忠烈 为广东政协常委 、广东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