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从仰慕到追随和守护(2)

时间:2011-12-27 23:07来源:未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第一次护法战争失败后,孙中山怀着极度的苦闷回到上海,是宋庆龄以温柔体贴的照顾抚平了他心中的伤痕,并协助他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孙中山著述《建国方略》时,宋庆龄则担当了资料员、打字员和翻译。

  1918年夏,宋庆龄、朱执信帮助孙中山起草了致列宁和苏维埃的电文,表示“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当“五四运动”发生并影响广州后,宋庆龄代孙中山起草了致广东政府电,要求释放被捕工学界代表。几个月后,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


  陆

  孙中山不再兜圈子

  孙中山的许多文件、声明、函电等等,都出自宋庆龄之手。但她也不是机械地执行孙中山的指示,而是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理解熔铸其中。她对孙中山思想的能动作用与影响,可通过她对斯诺的讲述而窥见一斑:

  “他说得很谨慎,而他的著作也是经过编辑的,以免他的追随者闹分裂。我们办事必须慎之又慎,他常常告诫我说:‘要按中国人的方式办事———兜圈子———不能径直冲向目标’。”

  孙中山因年龄、阅历以及地位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约,他迈进的步伐有时会显得十分审慎。受过西方民主思想熏陶的宋庆龄,以她敏锐、活泼而激进的思想,对孙中山肯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孙中山后来制订三大政策和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时,虽然遭到国民党右派的包围和反对,受到国外反动势力的威胁,可是他不再“兜圈子”,而“径直冲向目标”了。


  柒

  熬不过时请把我枪毙

  陈炯明的叛变,使宋庆龄经历了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以来最激烈的一次战火的考验。这个外表纤细文弱的优雅的妇女,在叛军炮轰他们的住处时,“再三婉求”孙中山先行撤退,自己留下以便掩护。

  她在卫兵的保护下逃离已成火海的总统府时,她“准备随时就要中弹毙命”,打算“熬不过”时,就请卫兵“把我枪毙”, 以免落入叛军手中。

  当她辗转于叛军控制的广州并于翌晨登上停泊于珠江水域的永丰舰与孙中山会合时,“真如死别重逢”,这对于坚持在军舰上惩罚陈炯明的孙中山,是巨大的鼓舞和支持。孙中山很快又振作起来,愈挫愈奋,继续探求救国的道路。

  当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新民主义革命阶段开始后,列宁撰写了一组关于中国革命的文章,充分肯定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功绩,同时指出他们的弱点。他还预见到辛亥革命的悲剧性结局,指出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条件。


  捌

  与列宁的往来函电

  宋庆龄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孙中山很早就同情俄国革命,并且密切地注视着它的进展。他在听到俄国革命成功的消息时高兴到了极点,在1918年,他拍给列宁一个电报,祝贺这个伟大的胜利。”

  “孙中山十分珍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教训。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把这些教训变成了行动,修改了他的革命纲领,复兴了国民党。”据她回忆:“在1922年,列宁和孙中山之间第一次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可惜的是,这些信件在那年6月陈炯明广州叛乱中火烧总统府的时候被焚毁了。” 孙中山与列宁直接往来的函电,“多由孙夫人及廖仲恺、朱执信等”起草。

  1922年初,远东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列宁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国共两党的代表,并提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的问题。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表达了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真诚愿望。

  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最后确定了国共合作的路线方针,决定以共产党员个人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


  玖

  她对国共合作的促成

  李大钊在上海多次拜访孙中山,与他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问题。宋庆龄常常参加这些讨论。李大钊的真诚及对中国革命问题的透彻分析,使孙中山、宋庆龄深为敬佩,他们常常“畅谈不厌,几乎忘食。”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礼赞70年㊸:从提出双百方针到建设文化强国
  • 从古丝绸之路飘来的乐声
  • 从古丝绸之路走来的狮子
  • “三国粉”苏轼最仰慕哪位三国人物?并非曹操
  • 宋庆龄为何拒绝与孙中山合葬?
  • 沈从文的幸福之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