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甜食 专人养蜂采蜜
清兵入关后,满族人的饮食习惯逐渐趋向于汉族人。但是,满族人还是比较喜欢黏食、甜食。康熙皇帝“东巡祭祖”膳食清单上,多次提到“做麻花和撒糕用的稷米”、“磨得极细的蒸黏米饭用的稷米”。稷米俗称黄米、黏米,不仅有黄稷米,还有红稷米、白稷米。康熙皇帝第一次“东巡祭祖”时,膳食清单上便有“稷米二金斗、白稷米一金斗半、红稷米二金斗半。”满族人不但平时爱吃黏米饭,还用黏米做成饽饽、麻花、撒糕等吃食。其中的饽饽,更是祭祀、筵宴中不可或缺的食品。比如“关外三陵”的永陵、福陵、昭陵,不仅各有“千丁”供修缮、祭祀时役使,每陵还有一二十名女人,在祭祀之时专门制作饽饽。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祭祖”时,还专门带着“饽饽厨子”。
甜食,也是满族人喜爱的主食,尤其是各种蜜制食品。因为自古以来,长白山峰峦叠翠、花果满山,是养蜂采蜜的天然场所。因此,满族人很早就有专门从事养蜂采蜜的“蜜户”。蜂蜜可饮用、制作各种蜜制食品、还能制作中成药。所以,清廷每年的蜂蜜需求量很大。清兵入关后,朝廷仍派出大量牲丁,从事养蜂采蜜职业,人称“蜜丁”。每年,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盛京内务府,都要按季节向朝廷进贡上等蜂蜜。仅清代康熙三十七年,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就派出550名“蜜丁”养蜂采蜜,每名“蜜丁”要交纳七斤九两二钱四厘生蜜,550名“蜜丁”共交纳生蜜四千斤。
清代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祭祖”时,除了京师备办准备的蜂蜜外,还让盛京内务府准备了100斤蜂蜜。康熙皇帝第一次“东巡祭祖”的膳食清单上,就明确写着“做饽饽用的奶油、蜜”。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祭祖”时,携往盛京(沈阳)的各种仓人、匠人中,除了管理粮食的“米仓人”、管理弓箭武器的“箭仓人”等之外,还有专门管理蜂蜜的“蜜仓人”,可见当年蜂蜜用量之大。
蜜制食品深为满族人喜爱,有许多满族传统食品便流传至今,香甜的“萨其玛”便是其中之一。此外,满族人还将许多水果制成蜜渍、蜜饯果脯。
其次,满族人还喜欢喝奶,吃奶制品。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祭祖”时,随行携带了70头奶牛,以便随时挤取新鲜牛奶。满族人对于青菜无所挑剔,白菜、芹菜、菠菜、韭菜、萝卜等蔬菜统统爱吃。其中,尤其喜欢吃各种腌菜。腌白菜时,还要区分“开心小酸菜”、“不开心小酸菜”。如今,每到秋冬季节,东北地区人们都喜欢腌酸菜。不仅满族人爱吃酸菜,汉族人同样爱吃酸菜。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