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甘肃医疗跨进发达城市行列(上)
■把时间拉回到20年前,在那个年代,一人得重病就意味着全家灾难的开始。
■医院门口经常可以看到因没钱看病而哭天抹泪的。
■甘肃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长期以来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缺乏,卫生资源有限,医疗卫生人才短缺,医疗卫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但随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省卫生医疗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甘肃省人民医院现在拥有40位医学博士,而在2001年时该院只有1位医学博士。从这个数据来看,我省人才队伍呈40倍的速度增长。
■甘肃省人民医院新住院部大楼落成、兰大二院门诊大楼的启用、正在建设当中的省妇幼保健院新楼等等一大批医院都在扩建之中。
■我省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除了在软件上有可喜的变化外,硬件设施上也毫不逊色。
■正是因为医疗设施的改善,人才的发展,甘肃人有病再也不用去北京、上海、西安等发达城市就医了。
那个时代 碰上大病干瞪眼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年前,那个年代一人得重病,就意味着全家灾难的开始。医院门口经常可以看到因没钱看病而哭天抹泪的、农民卖鸡卖羊凑钱看病的、万般无奈从医院抬回家等死的,这些低收入家庭以及农民看不起病、不敢看病、因病致贫的事例历历在目。实际上这些人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窘迫,仅有的收入只能维持温饱。因此老百姓“怕得病”,一旦得大病就会出现中等收入的平民一夜之间变成穷人、家庭困难的贫民立即沦为赤贫的情况。而如今随着医保、新农合政策的出台,看不起病的人群越来越少,现在农民看病花1万元最高可以报销8000元,这是20年前农民所不敢奢望的。现在农民看病连家门口的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都看不上了,他们纷纷打听省城哪个医院看哪种病权威,托亲戚早早地挂专家门诊号。之所以省城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一直存在,这和就诊人数增加是有直接关系的,虽然说农民愿意到省城看病和现如今的经济收入有关,但这也和医改中的各项惠民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20年前可以说是一个医生可以撑起一个医院的时代。“李大夫,李大夫,孩子高烧不退,你给看看……”家长抱着孩子焦急地敲着李大夫的家门。李大夫就是20年前某个村最“权威”的大夫。整个村子的人都把自己一辈子的健康交给了李大夫,没人问过他的学历,没人知道他都会哪些技术,反正村上的人只要头疼脑热就会去找李大夫开点药。晚上遇到急诊,李大夫家的大门则是随敲随开,村上的人早已对李大夫的家了如指掌。
这样的场面对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几乎是每个家庭都经历过的事情。当时每个地区,每个村社都有这样一个“李大夫”。“李大夫”家的诊所是一桌、一床、一柜台,这是当时诊所普遍流行的摆设;而如今这样条件的诊所被称之为“黑诊所”。还清晰地记得,那时装药的包装都是手工制作的纸包装,针管及针头都是消毒后重复使用,根本没有一次性的输液器。那个时候连B超都没有听说过,医生最常用的就是拍个X光片,更别说是腹腔镜、CT、核磁共振了。那个时候药的品种也特别少,特别单一,消炎药也就是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小孩感冒,大夫最喜欢用四环素,很多小孩把牙都给吃坏了。如今药那么多,可选择的余地也大了,没有听说过谁家的孩子还有“四环素牙”。
生孩子请接生婆、生病后到村诊所就诊,不管是老人儿童、妇科内科、全部都由所谓的全科医生“李大夫”包办。这就是当时甘肃农村人就诊的普遍状况。那时,大夫又是护士,护士又是大夫。不分科室,不分类别,永远都是一个大夫带着一个徒弟便能撑起一个“医院”。20年前看病,人们没有找专家的概念,只要有大夫就得知有救了。如今,连农村人到医院看病也是非专家不看。
医护博士 倍速增加不再东南飞
甘肃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长期以来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缺乏,卫生资源有限,医疗卫生人才短缺,医疗卫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资源配置失衡引发的医疗服务问题、预防保健问题、农民负担问题,形成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但随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省卫生医疗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几年来,各大医院不断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如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人员,除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外,考取博士的,其培养费根据培养单位的要求由医院一次性直接付清,对获得博士学位后回院工作的,一次性给予住房补贴,同时提供科研启动资金,对获得博士学位又两地分居的,由医院协助解决爱人调动问题。
拿甘肃省人民医院为例,近5年来,该院共有19人考取博士,其中有16人学成回院,考取硕士人员全部回院工作。与此同时,该院还不断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5年来,共引进博士12名,接收硕士毕业生245名,其中,包括西北唯一一位护理博士和全省卫生系统首位外籍专家——法国著名的运动康复医学专家杜古路·伊夫先生。
“几年前去大医院就诊,进去就像到了乡村卫生院,既脏又乱是大家的同感。本来狭窄的楼道两边加满了病床,迎面有人走来时,你就得侧身给人让道;病床上白色的床单已经不见本色,楼道中饭菜味、消毒水味、厕所味混合在一起,让人作呕;出了医院不禁要感叹一声,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三甲医院吗?真不敢相信这样的的医疗设施怎能和省内三甲医院的医疗水平相吻合。”多年以前很多人在兰州大医院就诊时都会有这样的同感。
的确,对于这样的医疗环境大家真不敢恭维,就连本院的医护人员提起自己的工作环境也直摇头。而如今,兰州市内现代化医疗综合大楼一幢接着一幢拔地而起,首先从医疗环境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的就诊大厅、整洁干净的住院病房、随处可见的微笑服务让你备受感动。像这样的变化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切身体会,这些年来,我省医疗事业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不论从医疗环境、医疗人才、还是从一些与国际接轨的大型设备方面都有了彻底的改变。据一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省投资建设了2155个医疗卫生项目,总投资25.59亿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是“十五”期间的4.5倍;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员结构和配置渐趋合理。2009年底,全省卫生人员总数为10.67万人,比“十五”末增长44.08%,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95万人,比“十五”末增长34.42%。记者 童微 (训练营地供稿)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