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恐龙零距离接触的人
——对话李大庆教授
记 者 杨重琦 钱锋 见习记者 赵丽琼
李大庆,理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副总工程师,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总工程师。从1999年在永靖县首次发现恐龙足印并组建甘肃首个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迄今,李大庆已经为甘肃恐龙研究默默奉献了10年时光。10年来,普通人并不知道李大庆和他的同事们所经历的彷徨和艰辛,更无法体验这种研究带给他们的惊喜和兴奋。
6月12日,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正在为首次甘肃恐龙展奔忙不停的李大庆独家对话本报记者,回答了一些我们关心但却未知的有关恐龙的问题。
记者:先谈谈这10年我们甘肃恐龙的发现研究情况。
李大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甘肃的恐龙学研究现在已经是国际先进水平。经过10年的努力,也通过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日本福井恐龙博物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的合作,我们在恐龙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许多著名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科研论文。在恐龙的发现方面,我们现有的发现有五大类十几种恐龙,许多都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极具研究价值。
记者:已发现的这些恐龙中,我们看到其名称都是甘肃的地名。
李大庆:对,因为甘肃是一个资源大省、文化大省、也是恐龙大省,甘肃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分布带之一。恐龙的命名一般是以其特征、发现地地名、发现者人名等命名的,我们之所以大多采用地名命名,包括在国外展出一些甘肃恐龙,就是为了宣传甘肃、宣传甘肃文化,进而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记者:那你认为恐龙研究的意义在哪里?许多人还在为恐龙是否灭绝而争论。
李大庆: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恐龙是否已经完全灭绝,这一问题也是古生物学者长期探究的问题,也有争论。可喜的是,近年来已经有研究结果表明,恐龙的后裔——鸟类,仍然与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而这一重要发现主要是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随着新的化石证据的发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恐龙这一史前生物的面纱终将被揭开。其次,恐龙的研究更多是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可以说跟人没有直接关系,这种研究属于基础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求知欲,一种探秘精神。
记者:可以这么说吗,现在的恐龙科学研究也是处于初级阶段?
李大庆:比初级阶段高一些吧,其实从即将开始的恐龙展上就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对恐龙的研究已经比较具体了,从其体格、生活习性到一些细节的问题,都已经很清楚了。但是受客观因素影响,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进一步发现和探究。比如说,每种恐龙的肤色是什么颜色?它的声音是怎样的?其皮肤上是鳞片还是羽毛?这些大都不确定。还比如,我们发现的一条恐龙,骨骼化石都非常整齐,由此可以比较准确地推断出其形体和习性等,但只因为没有发现其头骨化石,我们就只能按照其同类、同时期、同地域发现的一些化石来推断其头部的形状,但这样就不是很准确了。
记者:从你所举的例子看,研究恐龙,发现是非常重要?
李大庆:对,我一直认为这种工作成功与否努力是一方面,运气是一方面,各占一半吧。前面所讲,甘肃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分布带之一,所以我们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像日本,还有国内许多地方,他们的研究只能是借助别人的资源和考古发现。每年有许多国内外的恐龙研究者来到甘肃,就是因为我们的这种资源优势。
记者:这10年的研究与发现中,您的愿望是什么?
李大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建一个恐龙博物馆,让我们甘肃的恐龙“回家”。以我们的资源和研究水平,我想,这个博物馆建起来的话,应该是世界级的。还有一个最普通的愿望吧,就是希望让甘肃人了解甘肃的恐龙,让我们的恐龙研究对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更多帮助。